不讓大腦成為毒素垃圾掩埋場!巧克力反轉失智1款有效

2019053014:17
不讓大腦成為毒素垃圾掩埋場!巧克力反轉失智1款有效
【早安健康/麥克斯・盧加維爾(健康與科學領域記者)、保羅・葛雷沃(醫師)】 阻塞大腦運作 

經常讓胰島素激增會對認知能力產生什麼後果,你大概已相當熟悉(我是非常清楚)。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吃了一頓高碳水化合物餐點後,很快就覺得昏昏欲睡。這是因為胰臟並非精準的器官,比較像是一個粗率的工具,目的是要幫助我們在糧食充足(例如夏天樹上結滿果子)時儲存脂肪,確保自己能撐過食物短缺的時期(如冬天或乾旱期)。 

對於把「碳水垃圾」趕出血液循環系統的工作,胰臟做得特別隨便,常導致血糖降到最低,引發飢餓、疲累、腦霧等問題。這時候,我們往往會吃更多碳水化合物與甜食,這些食物能對付血糖降低引發的症狀,讓人誤以為它們是好朋友。 

不過 

胰島素長期偏高造成的問題

,其實遠不只是發生在午餐後那段時間。現在有部分學者認為,高胰島素血症是慢性病背後的「一致性原理」,它對大腦的影響尤其令人憂慮。最能說明這種情況的,是胰島素如何影響大腦製造的神祕蛋白質「β-類澱粉蛋白」(amyloid beta)。 

如果你覺得這種黏性蛋白質聽起來有點耳熟,那是因為數十年來醫學界一直認為它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成因。科學家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解剖檢驗後,發現腦中密布斑塊,由很多「摺疊不當」的類澱粉蛋白組成。 

去除斑塊可以治癒阿茲海默症的概念,是所謂「類澱粉蛋白假說」的基礎,但到目前為止,能減少斑塊的實驗藥物都沒能成功阻止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程進展,也沒能改善他們的認知能力。科學家愈來愈懷疑,類澱粉蛋白斑塊可能只是潛在的身體機能失調導致的後果,而不是阿茲海默症的確切成因(至少初步看來是如此)。他們後退一步,自問:要如何預防大腦成為類澱粉蛋白的垃圾掩埋場? 

胰島素升高時(因為常吃高碳水化合物餐點、或者攝取過多熱量),我們分解類澱粉蛋白的能力就出現障礙。部分原因出在一種最近很受關注的蛋白質「胰島素分解酶」(IDE)。正如其名,胰島素分解酶會分解胰島素這種荷爾蒙,但它還有一項副業(這年頭誰沒副業?):擔任酶催化清潔隊員,工作包括分解β-類澱粉蛋白。 

如果大腦有源源不絕的胰島素分解酶,那麼它兩種工作都能做得很好。可惜的是,胰島素分解酶的產量有限,它喜歡分解胰島素,遠勝過分解類澱粉蛋白。即使體內只出現少量的胰島素,也會導致胰島素分解酶完全不去分解類澱粉蛋白。 






文章出處:https://reurl.cc/GOxpW